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阑夕的互联网手册

又一个 blog.techweb.com.cn Blogs Blog

归档 - 09月, 2013

陌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文/阑夕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逻辑学家Carl Gustav Hempel讲过一个“乌鸦悖论”,我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重温:

有一天,一位贵族和一位哲学家打赌,前者要求后者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论题。哲学家就很头痛,要证明这一点,就得查遍全世界的乌鸦,包括过去,现在,最好还是未来的乌鸦。这、这、这如何是好啊!他憋了好久,最后决心把这问题硬闯过去。他对聚集在宫前的一群人说:“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答案很简单,我给乌鸦下的定义就是它是黑的,倘若有一只是绿的,那它根本不是乌鸦,只是只绿鸟而已。”

抛开归纳法上的诡辩伎俩,上面这位哲学家的做法代表处理问题的一条路径,即——通过不对称的定位规避他人既定道路上的潜在陷阱。陌陌的创始人之一唐岩是“他人即地狱”的坚定奉行者,两年前,他在知乎上回答关于“基于LBS的陌生人交友市场最大的挑战在哪儿”时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要让互联网评论家,和一群创业失败者的唧唧歪歪搅乱了内心,要始终不渝的记得当初为什么想做这样的产品”。这个充满火气的答案背景,正值2011年8月微信更新“查看附近的人”这一陌生人交友功能——没错,在此之前,微信都只是一个整合手机通讯录与腾讯QQ、腾讯微博的熟人社交产品,当微信开始涉足陌生人社交领域,不仅让其用户规模一路向5000万这个数字飙升,而且关于“微信将要秒杀陌陌”的话题亦蔓延趋热,唐岩目睹自己和陌陌活得好好的却屡屡“被秒杀”,无奈感慨“够不容易的”。

迄今为止,哲学家唐岩的“乌鸦悖论”都是:陌陌与微信不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硬是要将二者放到角斗场里肉搏,要么微信不再是微信,要么陌陌不再是陌陌。

2001年,加拿大科幻大师罗伯特•索耶的得意之作《计算中的上帝》在当年雨果奖(国际著名科幻文学奖项)中惜败于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索耶接受采访时的心情大概也是类似的无语凝咽,他对记者咆哮:“《哈利波特》是很棒的作品,但是它他妈的根本不是科幻小说!!!”

作为舍弃强关系而主打弱关系的移动“轻社交”应用,陌陌不断将未来下注在微信的背后,相比咄咄逼人的腾讯帝国,更多在移动互联网市场里立足未稳的传统社交网站成为了陌陌的侵掠对象。

比如豆瓣。

经过数次改版,豆瓣同城成为了豆瓣产品矩阵中的第四号角色,次于“读书”、“电影”和“音乐”,有媒体称豆瓣同城是“地区文艺生活的指标”,在豆瓣同城频道,一座城市究竟“好玩不好玩”,通常都能够一目了然。一席读书会、一场演唱会、一次开放式聚会、一台现代话剧……这是豆瓣同城从线上连接用户并驱使他们在线下见面的设计,也是陌陌正在发力竞夺的市场。

陌陌的杀手锏仍是其根深蒂固熏陶出来的“陌生人交往”式的用户基因,众所周知,“约炮”固然只是无心插柳之举,却给陌陌带来了符合其初期发展的爆炸式推进力,唐岩对媒体称“孤独的人并不可耻”,亦在微博上谈论LBS的价值时举例“最最重要的还是你出差孤独地住在1507房的时候,可以通过LBS发现1509房也有个同样境遇年轻女子”。

不过,陌生人之间,虽然“约炮”算是最为强劲的原始动力,却不是唯一能做的事情,风花雪月,酒烛诗画,除了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还有更多说走就走的旅行等着用户体验当中乐趣。“附近活动”是陌陌在4.1版本时推出的一项新功能,最初是由陌陌的运营员工从网络上搜罗活动信息,转而在陌陌内“代为发布”,用于迭代前的测试。

2个月不到的时间,近5000场同城活动在陌陌上发布,其中青岛国际啤酒节文艺晚会达到了7800人的参与规模,丽江一次商业旅游活动则在陌陌上取得了6500人的参与人数,五月天和羽泉的演唱会也尝到甜头,后者与陌陌合作给用户赠送门票,使陌陌感到“平台价值得到认可”。超出预期的数据反馈使陌陌继续改进“附近活动”的分类方式及前端表现,并开放主办方自主发起活动的后台入口。作为互联网企业,涉入线下环节多以吃力不讨好告终,陌陌借机瞄准了这个弱竞争环境下的细分市场,在豆瓣眼皮底下上演“虎口夺食”的戏码也相对安全。早在2.1版本的时候,陌陌就取消了绑定豆瓣帐号的功能,也堪称以守为攻的策略。

说到底,这还是建立在人群的孤独感之上的产品触角,村上春树说“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几乎成为文艺青年在社交流程里的率性缘由。

和菜头在2010年唱衰LBS社交,称“中国人的交往模式不同于欧美的鸡尾酒会模式。大家喜欢封闭私密的环境,然后面对面谈话达数个小时……简单地说,中国人的社会化交往非常功利,而且完全浸润在事件之中。人际关系需要无数从微小到宏大的事件推动,这叫做‘打交道’……严格来讲,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SNS。社会化交往意味着同阶级的陌生人彼此结识,由于缺乏组局人,目前的SNS只是亲友网络,把线下的亲戚朋友关系搬到线上来。”按照三年前的认知来看,和菜头的顾虑并无不妥,西方流行的“快闪”运动在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成功过哪怕一次(事件性的商业策划除外),就是撞上了中国人性中的“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堵深墙。

然而,时代的变化速度,往往远超时代规划者的料想,2008年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又怎能想象得到仅仅过了不到五年,2013年雅安地震时就涌现出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民间救灾团队,李承鹏靠着微博上几声吆喝,就凑足了一条足以支持长距离连续输送物资的志愿者人力物流链条。相比于老一代互联网用户——他们经历过互联网作为“洪水猛兽”的年代,从不解到好奇到恐惧再到接受,这个过程足以将人打磨得谨小慎微,然而,新生代用户却是生长于互联网的环境当中,互联网不再仅有单纯的工具属性,而是与电话、书本、杂志等碎片一样构成了生活的全貌,他们更加信赖互联网。

许多以LiveHouse为特色的酒吧,就极善于利用社交管道加热生意,豆瓣、陌陌以及微博都是能够带来稳定客流的网络渠道,在社交管道上定期发布活动,视兴趣口味,即会有用户(大多数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围拢聚来,就像在甜品旁边碰头的蚁群,社交行为在这群陌生人中间有条不紊的产生。靠着对利益增量的创造与分配,陌陌将SNS中“组局人”的角色交给了商业得益方,同时也完成了对用户价值的多次开发。

毕竟,在达到5000万用户规模之后,用户数量的增长就不再是单一性的发展指标,访问黏性变得更加重要,如何规避“使人厌倦”的风险,是检验运营团队智慧的课题。

在美国,支持Online To Offline式的活动(聚会)产品并不少见,比如Evite,这是一个社交活动互动平台,MySpace曾经借鉴了其不少地方。Evite在2007年曾上榜《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差网站榜单,与其他上榜者被诟病的诸如歧视同性恋、插件过多、欺骗性营销等理由不同,Evite上榜的理由更像是另类的褒奖:“我们(指美国互联网用户)如此需要它,离不开它,而它竟然如此不思进取,访问速度慢得令人发指。”Evite后来被创业团队卖给了IAC,如今,它也早已在iOS和Android上有了App客户端,美国不少年轻人在上面发起婚礼策划,并邀请陌生人加入。

或许,陌陌还有点儿Facebook Event的意思,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虽然没有使用日程表规划自己时间的习惯,但是在“玩乐”这个主题上,让闲暇时光变得丰富多彩,毫无疑问需要一张移动便携的项目安排单。在《宿醉》导演2012年的新作《X计划》,三名高中生筹办了一场注定失控的Party,他们向所有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发出了邀请,原本还在担心无人前来捧场,却在Party当天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人潮,其中大多都是陌生的同龄人。艺术固然高于生活,却也一定来源于生活,2011年,16岁的德国女孩Thessa在发送生日聚会邀请时误将隐私设置为“全站公开”,最后有2万人在Facebook上报名申请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到了当天,1500名Facebook男女带着礼物和蛋糕嘻嘻哈哈的出现在她的家门口,100多名警察闻风而动也到达现场维持秩序,而可怜的小寿星则被吓得躲到了自己爷爷奶奶家里。

在新发布的4.3版本中,陌陌也增加了固有好友关系在参与活动上的消息显示,在挑选活动时用户能够看到每项活动的报名人数中有多少位自己的好友,这会给与陌生人进行线下社交时缺少自信的用户带来保险,而且,相比一个人认识新的一个人,一群人认识新的一群人,看起来更有乐子,不是么?“附近活动”也可视作是群组功能的配套设施,就像那只掀起风暴的蝴蝶,由特定用户参与活动引发的群组集体跟进,至少对于商家而言,是赤裸裸的想象红利——最新的数字是,陌陌已经有了超过110万个群组,作为天然渠道,群组对于活动的用户及利益输送非常直接,一旦在用户习惯的培养上占据优势,陌陌的商业空间也就有了释放的机会。

据说唐岩是德州扑克的高手,从来都是负少胜多,有着赌徒的决断与数学家的机警。在传统文化与原始需求两者之间,唐岩总是将陌陌押注在后者身上,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道德枷锁与自由主义,封闭饭局与开放活动,点对点的线性沟通和多对多的非线性沟通,陌陌永远都在推动后面一项的前进,去主动接轨国际标准。这也是当下互联网里难得一见的逆潮流,当“本土化”成为国外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市场上折戟沉沙的难题,陌陌却在“去本土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王****在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末尾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觉得陌陌就是这只逃脱土鳖们的围捕并长出獠牙的猪,在我这里,是极为欣赏的。

星期日, 09月 22nd, 2013 未分类 1条评论

雅虎的复兴之路

文/阑夕(《外滩画报》供稿)

玛丽莎·梅耶尔让所有质疑她的人闭上了嘴——至少,暂时没人会继续揶揄这位硅谷少有的女性CEO“将购物狂的天性带到了工作上”。

一年以来,雅虎的股价上涨了70%,是收益最高的科技类股票之一,表现超过了Google、Facebook、苹果等上市公司,同时,在2013年7月,雅虎在美国的受访流量超过了Google,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网站,而雅虎上一次流量登顶则发生在2007年。

这是资本与用户的双重嘉奖。投资者看好雅虎,大量的买入交易反复推动雅虎在证券交易所中的价值,其市值虽然距离历史巅峰仍旧有些距离,但是相比2011年最为落魄的140亿美元,如今的雅虎身价已经翻了一番,在300亿美元上下波动。同时,用户正在重新审视这家曾被视为“落伍”和“老迈”的网站品牌,梅耶尔收购了年轻用户的社交圣地Tumblr,并表示不会改变Tumblr的特色,这让“用户将逃离紫色的Tumblr”的预言重重落空,人们发现雅虎也有了变得时尚的可能性。

在梅耶尔掌管雅虎的一年时间里,即使是在最不被看好的时刻,也没有人否认过梅耶尔的努力,“购物狂”的另一面,是“工作狂”。去年十月,她在妇产室生下第一个孩子后仅仅11天,就重新出现到了雅虎的CEO办公室里,Twitter的创始人杰·多西称梅耶尔简直就像是雅虎的创始人一样:“她正在改变雅虎这家公司的动力、承诺和道德权威”。而雅虎真正的创始人,杨致远的创业伙伴大卫·费罗则在一开始就表达了对梅耶尔的信赖:“我相信她能够为技术发展制定政略的战略。”

当然,拯救雅虎的不只是管理者的勤勉,若要回溯雅虎的复兴之路,就要首先从梅耶尔接收的烂摊子说起。

濒临末路的雅虎

2012年上半年,雅虎的第五任CEO斯科特·汤普森被揭露学历作假,遭到雅虎董事会的驱逐,被媒体称为硅谷有史以来最丢脸面的CEO,雅虎也在“Web2.0杀手”之后又多了一项“CEO坟场”的帽子,雅虎的产品线亦开始分崩离析,十余款移动应用因“未能达到预期”而接连下架,其中包括问世仅6个月的移动阅读产品Livestand。那些剩余幸免于难的产品也不平静,以“Chrome Killer”为扮演角色、雅虎高调推出的Axis浏览器在2012年5月爆出安全漏洞,遭到用户杯葛和舆论批评。即使是在亚洲,雅虎也被马云掏钱回购股份,失去了阿里巴巴的一个董事会席位,这让雅虎的投资者更为担忧雅虎是否能够从阿里巴巴的发展中得到足够的收益和回报。

当雅虎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时,梅耶尔正在迎来她的人生高峰,《华尔街日报》将她选为“十大最具CEO潜质女高管”之一,《财富》杂志将她放到了“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榜单上——她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上榜人物,连时尚杂志《VOGUE》也不甘寂寞,将这名“硅谷第一美女”印刷到了封面上。

从明日之星Google跳槽来到迟暮之光雅虎,梅耶尔当初作出的这项选择迄今仍是业界喜爱讨论的焦点话题。但是很显然,雅虎与梅耶尔之间的谈判相当顺畅,梅耶尔在2012年拿到了3661万美元的总薪酬,成为全美科技行业收入最高的女性,而曾反对梅耶尔加入雅虎的董事会成员——其中包括雅虎的董事长弗雷德·阿莫罗索在内的三人,都一个接一个的被挤出了雅虎董事会。

这就是梅耶尔带来的“玛丽莎式”节奏,杀伐决断、大开大阖、用最短的时间集聚最统一的力量。梅耶尔曾豪掷500万美元在旧金山的四季酒店买下一套复式公寓,只是因为附近有她爱逛的时装店和艺术馆,而她也将这种浓烈的个人风格带来了雅虎。

梅耶尔的“鞭子和糖”

梅耶尔上任伊始,就被诟病偏爱工程师,除工程师之外的员工她都不闻不问,而梅耶尔引进Google前高管德·卡斯特罗加盟雅虎担任COO,也让雅虎重臣感到不悦,认为梅耶尔是在“任人唯亲”。

雅虎今天的事实证明了梅耶尔过去的正确,作为一家形势如同累卵之危的昔日巨头,面对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层出不穷的后辈挑战,不下猛药注定难以成器,梅耶尔说“要始终保持与聪明人一起工作”,这是源自Google的企业文化,而在创新层面,从负责产品的工程师里发掘聪明人无疑能够带来最为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如果雅虎确实一直人才济济,那么它不可能落到如此下场,击破这个悖论的唯一结论就是承认,雅虎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吸引人了——无论是对用户,还是对雇员而言,才华出众的极客更愿意去Twitter等新锐公司闯荡,而不是投奔光环衰退的雅虎。所以梅耶尔一边用比她更高的薪水请来德·卡斯特罗(前文说梅耶尔作为CEO的薪酬在2012年是3661万美元,但这个数字在雅虎内部只能屈居第二,她请来的COO德·卡斯特罗拿到了3920万美元),一边公开宣扬雅虎的“人才收购”计划,向中小型创业公司抛出橄榄枝,通过并购的形式招揽和吸收潜在的技术天才。

梅耶尔的赏罚分明,让她的名声长久以来都褒贬不一。她将Google的免费午餐制度同步带到了雅虎,耗资百万向全体员工免费赠送iPhone 5智能手机,同时也推行了严苛的绩效考核,决意对业绩较差的员工加以减薪甚至辞退等惩罚;她认为“不来公司就该走人”,取消了雅虎“允许部分员工在家办公”这一数十年的弹性传统,同时又向雅虎的男性员工给予了他们不曾享有过的带薪产假(8周);一些媒体批评梅耶尔将雅虎的失败归咎于员工身上非常“不明智”,还讥讽梅耶尔靠花钱收购来改造雅虎是在偷“转基因”的懒,但是美国西海岸的投资人则异口同声的看好梅耶尔时代的雅虎,认为通过注入新鲜血液的方式来改善边缘化的境遇是非常精明和有效的策略。

管理学中有“牛蝇效应”的启示:当牛蝇叮咬耕牛时,后者受到刺激,会产生比平日更高的力量和效率。梅耶尔大概没有太多时间的考量雅虎应该适配一个三年纲领五年计划式的复兴白皮书,大厦将倾的当前,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敲醒每一个浑然而不自知的人,无论是“鞭子”还是“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感知到改变的到来。

至少,雅虎的人力资源部门是非常深切的体会到了这种改变——雅虎如今能够收到来自Facebook的简历,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媒体公司到技术公司

雅虎的成功,曾经建立在“媒体属性”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给雅虎以重击,好莱坞影视公司华纳兄弟CEO特里·塞梅尔来到雅虎,将雅虎改造成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媒体公司,实现规模盈利并彻底走出低迷,这是Google诞生之前,雅虎牢不可破的护城河。当Google重新谱写网络广告的营销模式,雅虎这才发现,它有着庞大的内容策划团队和广告销售精英,却将优秀的技术员工还给了硅谷,遇到需要比拼产品功底的时候几近无人可用,逐渐迷失在衰落的媒体舰队中。

从Google来到雅虎的时候,有评论家指出梅耶尔没有媒体公司的从业经历,这可能会给她执掌雅虎带来麻烦。

梅耶尔用行动回应了这则质疑——她压根就没想过让雅虎继续作为一家媒体公司生存下去,当媒体(而不是雅虎)这个概念正在遭遇退潮的时候,真正明智的不是力挽狂澜,而是寻找新的水域——这就是雅虎要“重回技术公司”论调的由来。

梅耶尔先是说服雅虎管理层将雅虎的定位由“数字媒体公司”换成了“全球性技术公司”并在财报中公布于众,然后则将公司的战略重点从“广告销售”变为8个“主要产品”上,今年8月,雅虎还宣称将扩充公司的研发部门,计划聘用超过50名博士级人才。

技术公司相比媒体公司有两点独有的优势:一为流量的迁徙优势,二为用户的年龄优势。

有句话是说:“当雅虎把现在的流量带入移动互联网, 当Tumblr的姑娘小伙们变成社会资源的主要掌握者的时候,Yahoo的辉煌也就回来了。”技术公司通常都是搭建平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然后让内容自然的生长起来,这让流量易于从桌面向移动转换——用户并不在意体验的改变,其目的是为了与世界(资讯信息、社交关系、与自己有关的消息)保持联系,而媒体公司则聚焦内容在前端的呈现上,读者读完门户新闻,就没必要访问手机应用,反之亦然。技术公司在倒腾流量时的损失率要比媒体公司低很多,就像Facebook,桌面红利接近触顶,还是可以将自己的移动应用保持十分强劲的扩张。同时,技术公司并不为用户或是读者的偏好负责,所以原则上技术公司的产品是没有倾向和边界的,但是媒体公司则不同,所有的生产和运营都要围绕着一个既定的群体发生,《华尔街日报》一定对大学里的学生一定缺少吸引力,而Marvel旗下的漫画刊物也难以打动城市主流中产人群。

简单的讲,媒体有“过时”的风险,但技术则是“常新”的。

正在被找回的紫色荣光

2013年8月,雅虎宣布将换掉其沿用近20年来的品牌Logo,它邀请了全美最优秀的设计师为其设计Logo,并在首页每天使用一款新的Logo样式,持续三十天,直到9月5日正式发布被采用的全新Logo。

不要忘了,Google著名的“Doodle”产品(即每逢特殊时间Google就会推出相应主题的特色Logo)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由梅耶尔亲自负责的,她懂得这些迎合人心的聪明技巧,也希望复制Google的口碑和精神到雅虎身上来。

梅耶尔也透露,雅虎的最终版Logo,是由Tumblr的多名艺术家共同设计的。瞧,既为雅虎打造了年轻气息,又为旗下的Tumblr长了面子,还取悦了文艺青年和极客群体,一石三鸟,这就是梅耶尔的高明之处。

5个月前,《福布斯》刊文,忧心忡忡的说“投资者应该担心缺少战略的梅耶尔”,而在今天,赶上微软的争议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退休计划,《福布斯》又刊文建议,微软应当将必应搜索产品卖给雅虎,因为后者比微软更有能力做好搜索业务。

看起来,紫色巨人正在重返浪潮之巅的路途中。

星期四, 09月 5th, 2013 未分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