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阑夕
微软曾经被视作是IT业界的创新典范,是它所开发的操作系统开启了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序幕并持续至今,但是现在,在Facebook、Twitter们的大潮面前,连Google都陷入落后时代进步的质疑危机,更别提早已被互联网众遗忘在“仅仅销售一张光盘”的微软了,这个昔日风光无限的巨头尽管在财富上并未明显缩水,但是在普罗大众日益成熟的需求和体验上,微软长期以来显露出的疲态让人习惯于低估它攥取新兴市场的能力。
甚至连微软自己都验证了这一唱衰的腔调,昨天,微软宣布即将关闭旗下运营多年Live Spaces博客服务,全球用户需在6个月内移至Automattic公司旗下WordPress.com博客平台,而对于这个在中国并不存在的BSP,MSN中国方面表示,中国用户还需要等待本地解决方案,当然,竞争对手不可能放过这样一个收容大量用户群体的机会,比如新浪博客就颇为“体贴”的推出了“MSN空间完美搬家”的服务措施,而网易、腾讯也同样在频道首页醒目位置提供了类似的搬家功能,仿佛非洲草原上一匹老马的颓然倒下,引来狮豹群狼的竞相朵颐。
只不过,如果为今夜的太阳落山而在在黑夜里陷入绝望,那么注定看不到明天的照射在土地上的第一缕阳光,驶向太空的火箭会舍弃一节一节的子箭舱,否则它变不可能加速到宇宙第二速度而脱离地球,即使是Google也懂得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作出放弃Google Wave服务的决策,传统的商业策略“见好就收”并不适用于互联网——在用户为王的指导思想下互联网的巨头们都注重乘胜追击,但如果一旦见效不好,坚持下去固然能够赢得伴随着巨大风险的希望,但是果断放弃辎重型业务,将精力抽出来调整到专注、擅长、谋定而后动的方向,也是一种识时务的务实手段。
在互联网全面开花的趋势下霸占了绝大多数用户操作系统的微软本应迎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事与愿违,再次搬出“大象与蚂蚁”的比喻可能有些俗套,但是微软一直以来就是欠缺这样一种自知之明:“持续使用你的用户,并不见得都是出自喜欢你。”在兼容与不兼容的考量上,用户只能选择微软的Windows等操作系统,但是在更深的应用层面,微软没有能够拿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出来,人们也没有微软想像中的“品牌忠诚度”,在更好的服务面前——例如比IE更好的Firefox、比Bing更好的Google、比Windows Mobile更好的Apple iOS,无一例外的都遭遇了用户执行投票权。
所以微软重新回到了软件市场,想必这是经过SWOT分析及规划后的选择,先将Live Spaces这样牵扯人力而又无法为自己扩展市场的产品舍弃,从有着强大基础的Web服务着手,而且在营销上使用了一些有趣的新方法,下面分享出来,可以说是大开眼界。
我们知道,在亚洲市场,ACG(动漫/游戏)人群覆盖极为广泛,亦与网络服务的目标受众重合度较高,针对这些俗称“宅男”的大面积用户,微软组织的营销方案可谓杀伤力巨强:
如果你以为这是最新的人气动画角色,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我最开始也是如此理解的,事实上,这个拥有“绝对领域(动漫用词,引申为短裙和过膝袜之间若隐若现的大腿)”的Loli身体上下无处不在释放着令宅男们脸红心跳的“萌”元素,她的真身却是 Microsoft Silverlight ——微软所发展的Web前端应用程序开发解决方案,是微软丰富型互联网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策略的主要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之一(一般大家将其看作 Adobe Flash 的代替品,点击阅读Wiki)。这让人想起“初音未来”——一款来自日本的语音合成软件,也是通过将产品进行拟人化发售从而捕捉到了目标受众激颤的心,不仅依靠缩短了沟通距离而获得市场,而且还衍生出许多副产品,取得了口碑营销层面的全面胜利。
而微软显然也是做足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因为就 Microsoft Silverlight 在各国的产品主页来看,这个被命名为“蓝澤光”的软件拟人形象仅在中国台湾开展了推广(日本泪流满面):
这也意味着:1、台湾的宅男文化正在崛起;2、微软台湾的营销部门很有本土化意识,因为同时微软还在2010 tech day 会场上推出了一个活动,叫作“寻找小光”,也就是在会场上找到这个动漫形象然后与之合体(合照)。并且,为了让沟通更加真实和生动,微软还设定了蓝澤光的基本数据:B型血,9月27日出生,身高158cm,体重42kg,在家排行老四,喜欢吃甜食、饶肉、年糕红豆汤,讨厌吃辣、纳豆。
可以将微软在台湾的这次尝试看作是基于产品的新营销试水,技术革新永远伴随着人文革新,一款优秀的产品必然能够引起情感层面的需求而非仅限于操作层面的需求,中国的网民当中曾流传一个段子:“Facebook的原罪是它能让人认识想认识的人。Twitter的原罪是它能让人说出想说的话。Google的原罪是它能让人知道想知道的东西。Youtube的原罪是它能让人证明需要证明的现实。所以它们都……”这种原罪,正是产品的独特竞争力,即让用户难以割舍的关键要素,微软现在迈出的第一步,似乎就是想告知消费者:“我也能够追随潮流用时尚的方式来拓展目标市场,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我这里还有小光,成为我的用户,便可获得与小光合体的福利,宅男们,心动了么?”
任何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不能因为足够努力而忽略现实,在对 Adobe Flash 的取代行为上,HTML5无疑更加具有吸引力, Microsoft Silverlight 的大范围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微软能否从企业层面展现并实施开放性的一面,是 Microsoft Silverlight 成败与否的关键,而且这个蓝澤光,怎么看也不如咱们天朝的绿坝娘给力嘛,真是的!!!
———————————————————————————————-
作者:阑夕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foxshuo
———————————————————————————————-
文/阑夕
在上一篇文章《如何做到与海量资讯的无缝衔接?》里,谈及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我列举了先驱性厂商的****方向,如同在新大陆上开荒耕耘的不同种族,各有各的图腾和标准,彼此小心翼翼的试探竞争,却难以形成立竿见影、一锤定音的殖民帝国。
网友 渴望游泳的鱼 也在博文下回复说:“到底如何对接其实还是没招,这是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论点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于互联网渗透生活现状的看法,即使狭隘到一个3G领域,中国也有三个相异的通信标准,就更别提广义层面的移动互联网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者驱动创新,后者消磨进取,在悲观过后重新审视,是否真的就缺乏统一行业的解决方略?
这次不说理论,我们直接观察实践行为。
首先来回顾一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简史,来自易观智库的研究报告:
可以很清晰的发现,除了终端设备的多元化之外,单一的内容提供商也在被逐渐媒体化,可以大面积支持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响应,并整合产业链由上到下的普及与应用。
所以苹果在iPad的运营策略上就显出了比iPhone更为注重的媒体属性,在其广告及推广行为里都一再强调iPad同《纽约时报》等资讯平台的迅捷对口,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供求模式下,消费者捧着一部iPad,付出携带成本,换来几乎不会淘汰的工具体验、一劳永逸的电子资讯缓存以及不同程度商业服务的支持。
相比于苹果的“封闭式开放”(开放应用开发平台,但以苹果标准实施准入制),亚马逊的Kindle从一开始就被传统媒体视作行业的救星,2007年11月19日,亚马逊推出Kindle第一代,苹果的CEO乔布斯认为这个没有触摸屏的笨家伙“是一个错误的设计,愚蠢的生意”,但是仅仅被挂上亚马逊官网4天的时间,第一批Kindle就被销售一空,人们开始回忆起亚马逊的CEO杰夫·贝索斯当初那句颇具深意的话:“书籍是互联网时代最后一个没被攻破的城堡”。实际上,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们正在衰落的根本在于接触读者能力的丧失,对于需预付款进行购买的行当而言,消费环节是一道关键的门槛,若无法完成销售,作为内容呈现的销售结果“产品”是无法传递给用户、更别说让用户产生兴趣和保持黏性了。而Kindle等新媒体工具的诞生也让站在悬崖边上的美国报业有了转型的机会和方向,用户不需要通过一份《华尔街日报》——这需要随身携带零钱、车厢内的小贩或街头某处的书报亭、足以勾起阅读兴趣的头版等完整的消费链条支持,缺一不可,且受限笨重,但是现在有了Kindle——一个目标消费群乐于接触的玩意,所以把内容交给亚马逊吧,由Kindle代报业去完成接触读者、组建数字云的过程,报业只需要支出一部分让利分成,即可换来新的可存活的商业模式,有了财务上的喘息时间,自然会有机会加速推进自身朝向新媒体的转型。
中国国内环境也跟上了这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趋势,三网融合的政策、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成立、沪深等地方对新媒体的扶持都宣告了变革的到来,仅以“电子墨水”市场为例,2010年中国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就占全球的20%,预计201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阅读器消费市场,与中国移动在3G技术上有过合作案例的大唐电信(终端制造商)日前公示“将与新华社强强联合,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成立“新华频媒”独资公司,以开放共赢为经营理念,开发全新的数字媒体平台。新华频媒将整合新华社信息资源优势和大唐电信电子阅读终端及相关技术优势,打造‘内容终端服务’的数字媒体生态产业链,将权威信息电子传播与互联网数字出版相结合,通过先进的电子纸阅读终端、手机增值服务等方式进行推广,广泛应用网络与数字传播新技术,打造高端、权威、开放的电子阅读平台,提供国际一流的资讯服务和阅读体验。”新华频媒这种“聚‘云’落地”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新媒体运营起来的标配。至少,在科技文明发展到能够在人体大脑内植入无线芯片以前,以设备为终端,整合内容、技术、应用、广告、支付、服务、平台的新媒体产业将独撑大局,而且这些新媒体单位本身也作为“云”的一部分而存在,竞争与互补,拆分与并购,独立与互动,用数字化的体验衔接用户与网络,真正实现“人在哪里,网在哪里”的愿景。
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其他细分尝试也不绝与世,在美国,Google强调搜索并一再挖掘搜索的即时与互动,微软的云触控则以家庭为单位深入人机交互领域,不约而同的是,这两大巨头都无比重视地图数据的开发,Google Earth与Google Maps早已深入人心,微软的3D Earth则整合了用户的实时交通及拍照,甚至美国政府也于今年年初邀请了包括闾丘露薇在内近三十个国家的记者和博客作者前往美国,鉴定美国如何运用新媒体化的思路在政府透明化方面、公共外交方面的建设成果,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外延都是值得欧亚大陆各国政府及企业所虚心学习的。
《新周刊》的记者胡赳赳从出版及报刊行业出发谈及新媒体的应用趋势时说:“一个人可以有多个接受终端,但旧媒体把人当作读者(阅读),新媒体把人当作插座(接入)。”在传媒与投资商更为看重的地方,新媒体所具备的营销前景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对用户展示信息到向用户种植信息,这种质变使得新媒体营销的商业模式有了持续性的驱动力。
最后,不要忘了,既然是生于云端,新媒体必然是“湿”的,在未来,它必将浸染到更多的行业,以社会化的流程融入生活,而作为传播介质的环境和人群被感染的速率究竟有多快,这是影响对新媒体****决策的重要依据。
———————————————————————————————-
作者:阑夕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foxshuo
———————————————————————————————-
文/阑夕
前日因发布《百度的框,百度的诳》一文,很多朋友对文末的养鱼/钓鱼故事产生兴趣,其中和几个做电信行业的朋友讨论得比较深入。电信运营商的用户身份同时也都是其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通过一段客户关系而时刻产生着经济交易。同样是在做大、做强整个环境市场上面,通过某些细节,中国各电信运营商各自采取的策略及技巧可见高下。
举个例子:
最近中国电信在北京被曝光了“天翼门”负面危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新生报道后,被校方告知需要交费换取一部中国电信天翼手机,以后饭费、图书馆借书、门禁识别都要用手机代替,这个手机是以后校园生活的“必备工具”,而且实习期的学校通知、联系都发到这个号码和电信号码的电子邮箱,简单来说,如果不使用校方指定的这部手机,学生的学习生活几乎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如此一来,便引发了许多学生的不满,自己用惯了或新买的手机都要弃之不用,而且手机号码也要被取代,学校如此变相逼迫购买电信手机,不仅存在强制消费的嫌疑,也大大的滋生了新生们的抵触情绪。
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懂得权利意识,并不盲目服从集体利益,所以很快便有媒体闻风而动,将事情捅到了电视、报纸以及最为重要的互联网上,北京理工大学、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无锡市旅游商贸学院……接连不断的有高校被曝光同样的事件,仅从新浪微博的民意来看,天翼的市场口碑和品牌形象已经跌落到了一个冰点,而且就学生们的意向来看,抵制垄断是主要目标,如果无法左右事态,那么待到他们毕业后不受官僚环境所限,第一个被决然唾弃的必然就是中国电信。
这就是只想钓鱼不懂养鱼的后果,用俗语说叫“竭泽而渔”。在沿海地区,每年都会有连续几个月的“禁渔期”,这并非渔民们那段日子不想赚钱,而是提供鱼类繁殖、生长的时间,否则这一年将鱼都捕完了,明年望穿一片死海,所有渔民都得失业。“天翼门”就是不顾市场生态、为谋取小利而最终失去大利的典型案例,作为电信运营商,面对市场,养鱼远比钓鱼要重要,尤其是消费者只可能被三大运营商瓜分——而不会产生新的竞争者的情况下,操之过急只会让自己全军覆没,失掉了用户的信任,竞争对手便能够坐享其成。
反观移动的一项举措: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开放了原本只针对公司政企等集团客户的VPMN网络,改名为“畅聊网”,普通个人用户也可以办理,其原理类似于我们在互联网上熟知的P2P——推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节约找寻、浏览以及下载速度上的成本,实际上P2P就是Peer to peer的缩写,即“伙伴对伙伴”,中国移动在“畅聊网”里给出极低的资费套餐(最低不到1分钱/分钟),怂恿个人用户创建自己的“内网圈层”,将联系人拉拢进来加入畅聊网,即可全网享受低资费待遇,与P2P在互联网上带给用户资源获取效益相似,VPMW网络则是在移动通话上带给用户支出节省利益。
那么回归养鱼/钓鱼论,中国移动给公共鱼塘划分出了许多区隔,然后宣称在其属下的区隔里将会投放更多的鱼食(企业让利消费者),通过这种实际政策制造口碑,使鱼群都找到中国移动加入到其区隔内,享受优厚的待遇,这个时候中国移动再来钓鱼,因为用户量的攀升而获得“薄利多销”,最终并没有真正减少其利润。
这也是市场经济能够打败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则,宏观调控永远跟不上微观变化,只要消费者拥有投票权,完全意义上的垄断就不可能实现。
———————————————————————————————-
作者:阑夕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foxshuo
———————————————————————————————-
文/阑夕
很多时候,我会沦为唯技术论者,认为技术是影响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更多时候,我又信奉营销为王准则的,经过精确组合的市场策略催生制胜法宝;还有的时候,我无奈但不得不承认宏观政策的不可抵抗力,而且诞生的往往都是挥舞着镰刀的魔鬼。
但是以上思路,通通不会套用于百度身上,对于百度,对于百度全部所谓的创新和进化,我所判断的依据只有:人性。
所以当百度酝酿已久的“框计算”在9月2日北京中国大饭店的百度世界2010大会上正式公示后,我不相信百度将“中国互联网”的概念替换为“互联网”后宣告带来全新变革,我也不相信这个百度自家的玩具会破坏整个搜索引擎生态环境,在我看来,框计算就是一个表现得更为炫目的竞价排名,它基于百度妄图吸聚用户驻留的贪婪人性,也迎合了站长急于被包养(框)以换取百度资源的归顺人性,贯穿这两边端口的筹码仍然是竞价,谁的“价”高,谁就能够占据百度千万框中的一个。
不要对我说百度会选择用户体验最好的内容提供商出现在框里面,就如同我无比赞同南京法官在判定搀扶摔倒老太的鹏宇有罪时所辅证的论据:这种举动违背常识,这话简直太准确了,现在这个礼崩乐坏拜金横行的国度早在彭宇出现以前就已经丧失了助人为乐的风气,在人性被染得乌黑一片的情况下,任何一点光亮自然都是别有用心动机险恶的。
百度若真的重视用户体验,只需要一小点技术过滤,那些假药贩子就都不可能出现在关键词搜索下最靠前的位置上了,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也不要以为这是百度在助纣为虐,动动脑子想想,如果百度真的打击了这种在网络上打法律擦边球的竞价买卖,那百度设在各地的业务分销单位怎么活,假药贩子花1块钱做药,花9块钱投入竞价排名,真药厂商花9块钱做药,花1块钱投入竞价排名,你百度为了光明正义把前者砍掉,我同样的业务负担最后就只有1/10的利润,我本来一年就可以发财,你现在让我要多付出九年光阴来积累同等的财富,我会愿意?而且这么下去,流失的分销商不断缩减百度的业务覆盖范围,坚持留下的分销商带给百度的利润也持续减少,为了所谓的比太阳还要光辉的公平正义,值得吗,合情吗,是人之本性吗?换个行业也是一样,中国移动要断绝垃圾短信群发现象也是可以很简单的通过设定一套技术甄别系统来实现,但是这么做了后,由垃圾短信群发业务给中国移动带来的收入谁来填补,靠拍卖“诚信企业”匾牌么?所以就算被3·15敲诈曝光,中国移动仍然不会采取任何过滤措施,掏出你的手机看看短信收件箱,你就知道这些垃圾短信背后实际上是一套体制内的垃圾人性。
百度敢于做“框”,是因为它在流量上的财大气粗,自从退出中国后Google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差——这可不是Google的原因,因为众所周知的那道墙,Google.com.hk的搜索结果往往无法自然呈现(去Google图片搜索试试),而百度坐拥通过数以亿计的搜索请求所带来的人流,却发现做产品始终是自己的软肋,游戏、有啊、奇艺一个接连一个的失败,在自身资源变现能力其差无比的现状下,只好采取画饼充饥的方式曲线救国,这个饼就是百度的“框”。
Google的商业道德在于“不作恶”,在将搜索引擎建设为用户的互联网入口的过程中,Google始终奉行“使用户在搜索引擎上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因为这意味用户能以过最快的时间抵达目标网页”,而百度则不同,在不具备商业价值的公共性词汇上,搜索结果排名靠前的永远是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等百度旗下的高权重内容页,这是百度将全网搜索演变为站内搜索的一面,这也是从人性出发对中国网民的精准判断——这个拒不废除死刑、喜吃猫狗、用成王败寇来描述历史的罕见民族当然从来就不会考虑道德,他们的用户体验就是“用得爽”,迅雷吸血,不管,下载速度快就行;360监视隐私,没事,傻瓜式操作方便就行;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列在一起,一定下载盗版,因为不要钱;所以越俎代庖参与内容主观提供的百度好用,兢兢业业担当客观中转站Google不好用。(例:http://t.sina.com.cn/1337387664/wr0nt5utqO)
而在那些有商业价值存在、却又无法直接转换为百度自己资源的行业性词汇上,百度则用两种途径去截取用户的搜索请求,将其当作筹码进行出售,一是竞价排名(据说现在叫阿拉丁计划了?),二是框计算,总之就是我百度手里握有天文数量的搜索请求,按照Google的做法,是不断完善算法将这些请求准确带到最匹配的目标网页的,而百度显然认为这是一大浪费,尤其以搜索引擎的用户而言,其搜索需求往往都是选择需求,用户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既定目标,那么可能A、B、C三个网站都是匹配的,百度要么推销竞价排名,向A、B、C拍卖流量数据,要么画出一个不离开百度网站的框,由百度来代替其他网站提供服务和体验,用户再次觉得百度“方便、好用”,而被“框”住的网站则获得了兴趣用户二次点击后的跳转流量。而百度与合作者一起隐瞒的事情是,竞价排名创造出的利润最终都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购买行为上的,竞价排名越激烈,消费者通过百度所购买到的产品售价就越高昂,框计算则是骗得用户将标准的制定权交给百度,百度的框内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百度认为最好的内容”,而不是“用户认为最好的内容”,就如哲人所言,让智者代替你思考,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你更加蠢笨。
Keso用流量黑洞来形容百度的框计算,表达了他的担忧:“随着可以在百度搜索结果页面运行的应用越来越多,百度是否会成为一个只进不出的流量黑洞?用户不再需要通过百度访问目标网站,一旦越来越多的用户形成这样的习惯,百度将成为一个流量终结者。”但是不要忘了,黑洞制造的注定是恐慌和逃脱欲,与互联网个性化定制的趋势逆向而行,百度的框计算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人性永远是趋利的,百度今天框住的最优质内容,不一定到了明天仍然是最优质的,精打细算的人们连团购都还货比三家,百度的框只会让信息越来越中心化,搜索面积朝着“窄”的方向退缩,从这个角度来看,百度框住的,不过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后的一顿丰盛大餐,沦为黑洞的宿命,只会是自己给自己掘墓。
最后,我分享一个故事:有一片鱼塘,有很多渔民,一边养鱼,一边钓鱼,旁边有一家餐馆,专门收购钓起来的鱼烹制成菜,因其地理位置极佳而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就餐,有一天,这家餐馆与最会钓鱼的渔民甲达成了专供协议,餐馆菜单上显著位置都是渔民甲所提供的鱼类菜肴,于是渔民甲开始忙碌、发财,游人们也很高兴这家餐馆有了“特色菜”纷纷前来解囊尝鲜,可是其他渔民渐渐的卖不出去鱼了,而他们养到鱼塘的鱼也被工作劲头越来越大的渔民甲钓走了,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其他渔民开始出走,到其他鱼塘营生,如此一来,因为养鱼的人锐减,渔民甲钓起来的鱼越来越少、种类也不如从前丰富,而餐馆里也不断有菜被贴上“停售”的标签,顾客们开始觉得这家餐馆“也就那样”,兴趣全无,而此时一个新的消息传来,在不远处,有一处新的进餐点开张,那里有一片新鱼塘,但是没有餐馆,每户渔民钓起各自品种的鱼之后就地在自家后院烹饪烧制,鱼塘旁边有一间亭子,里面标示着各户渔民家的菜肴特色、烹饪亮点,并附有指示牌,游人根据指示标记前往自己感兴趣的地点就餐,很快,这个地方火爆了起来,而原来的老鱼塘,除了不明就里的新游客以外,基本上就没有常客光顾了。
你可以说,老鱼塘是百度,新鱼塘是Google,你也可以说,老鱼塘是中国,新鱼塘是世界,或者你更可以完全颠倒过来理解,说老鱼塘是Google,新鱼塘才是百度,总之,读出什么含义,这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智商。
作者:阑夕